“本想给宝宝添点营养,没想到一碗鸡蛋羹差点酿成悲剧……”近日,区医院儿科成功救治了9月龄的赵小宝(化名),这已是他两个月内第二次因严重过敏反应闯入急诊抢救间。看似普通的“佳肴”,为何会变成威胁宝宝生命的“隐形杀手”?医院儿科团队将通过这起真实病例炒股配资在线,为您解析儿童过敏的潜在风险,教您识别早期信号、科学应对,为宝宝的健康成长筑牢防线。
病例回顾:二次抢救,与时间赛跑!
第一次发作(2025年5月9日)
7月龄的赵小宝第一次尝试西红柿鸡蛋面后1小时,突然出现颜面及全身红色风团皮疹,伴随喘息、烦躁哭闹。家长紧急带娃赶往医院急诊,儿科团队立即启动抢救:肾上腺素肌注及地塞米松静注抗过敏治疗,配合吸氧、补液,1小时后症状显著改善,最终诊断为“严重过敏性反应”。留观1天后,宝宝顺利出院。嘱出院后暂禁食鸡蛋蛋清和小麦,同时完善过敏原检查。
出院时,医生明确嘱咐家长:暂禁食鸡蛋蛋清和小麦,同时需完善过敏原检查。然而,看到宝宝康复后活泼可爱的模样,家长渐渐放松了警惕——先是换了另一种品牌的小麦面粉给宝宝食用,未出现异常;随后,便自行决定再次尝试添加鸡蛋蛋清,认为“或许之前只是巧合”。
展开剩余63%第二次发作(2025年7月13日)
9月龄时,妈妈在家中给赵小宝喂食鸡蛋羹,3小时后,熟悉的危险再次降临:全身风团皮疹、口周青紫、呕吐……有了上次的经验,妈妈带着宝宝火速赶回医院。儿科团队再次启动高效救治方案,最终让宝宝转危为安。
两次惊心动魄的抢救,诱因都指向了同一个——鸡蛋。医生指出,家长两次擅自尝试过敏原的行为,无疑是将孩子置于危险边缘。
循证解析:儿童过敏,这些误区要避开
赵小宝的案例并非个例。儿童过敏已成为常见的健康隐患,而家长的认知误区往往是引发危险的关键。
儿童最常见的八大过敏原包括牛奶、鸡蛋、花生、坚果、鱼类、贝类、大豆、小麦。赵小宝首次接触的西红柿鸡蛋面中,鸡蛋和小麦均在列。但后续进食小麦未出现过敏,说明其过敏诱因并非小麦。不过,医生强调,诊断食物过敏的“金标准”是专业的食物激发试验,而非家长在家中自行尝试——赵小宝妈妈的“家庭试验”,实则是拿孩子的生命冒险。
幸运的是,两次险情都因及时送医而化险为夷。但现实中,并非所有孩子都能如此幸运。严重过敏反应进展迅速,若延误救治,可能导致窒息、休克甚至死亡。
警惕!严重过敏反应的早期信号
家长需擦亮眼睛,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以下症状,务必立即采取行动:
✅ 皮肤黏膜症状:突发全身红疹、风团(类似蚊虫叮咬)、瘙痒。
✅ 呼吸道症状:喘息、喉头水肿(表现为声音嘶哑,或发不出声,或“犬吠样”咳嗽)、口周青紫。
✅ 循环系统症状:面色苍白、皮肤湿冷、精神倦怠(婴儿可以在玩耍中突然要求家长抱,此时可能血压下降)。
✅ 消化系统症状:呕吐、腹泻(婴儿可能仅表现为拒奶、烦躁、不明原因的哭闹)。
特别提醒:部分严重过敏反应早期可能不典型,如没有皮疹仅表现为进食后不明原因的哭闹或呕吐,也有皮疹伴腹痛等等,切勿因单一表现或不典型而延误就医!
给家长的实用建议
1.记录“饮食日记”:宝宝在添加辅食过程中,宝妈详细记录每日食物种类、进食时间及后续反应,帮助医生快速锁定过敏原。
2.完善过敏原检测:建议至医院就诊后完善过敏原,有过敏史的宝宝在医生指导后添加辅食。
3.牢记急救原则: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上述过敏症状,应及时就医,必要时立即拨打120。
儿科 李盈盈 康旭丽炒股配资在线
发布于:北京市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